當各國與疫情共存以後,越來越多人開始執行原訂出國的計畫,而有些人可能是因為疫情期間,想法有所大轉變,決定在有限的人生中,踏出自己的舒適圈,對於年經族群來說,我認為打工度假是個滿經濟實惠的方式,因此最近陸續遇到些剛出國的人詢問關於找工作和海外職場的分享。
入境隨俗,當抵達一個地方的時候,學習熟悉當地的民俗風情和文化,可能會比較容易融入當地生活,在出國之前就有聽聞國外的履歷格式和台灣有很大的差別,不同的國家也有不一樣的職場風格和特色,所以在找工作之前,第一步先準備合適的履歷!
在台灣我們會在履歷上附上個人照片,除了提供手機、信箱,可能也會提供生日等個人基本資料;但是對於國外職場來說,非常講求多元文化和平等,雇主不能因為種族或年紀來當作篩選的標準,因此履歷上是不需要有大頭照和生日等個人訊息,關於內文該如何寫,有太多細節可以討論,網路上有許多資源分享國外履歷的範本,最好是找尋一個與申請職位相符的模板,重新撰寫,而非直接將中文簡歷翻譯成英文使用。
就算是在中文平台或者職位有要求中文能力,如果是用信箱投遞履歷,信件內文也請使用當地語言(英文) 撰寫,請不要有預設立場想說是徵會說中文的人,那我內容寫中文也可以吧,有時候公司的負責審履歷的人或者老闆可能並不是多語言人士,收到信的人就會有點困惑。
我雖然不是人資,但曾有份工作經驗是偶爾會協助幫忙審履歷,有次主管打開個信件,彈出一張超級大幾乎滿屏的亞洲人照片,我看到他身體微微的往後仰,然後滑鼠快速往下滑動,他說這已經不是她第一次收到亞洲人履歷有附照片,但都還是很不習慣,有的還會寫身高或年紀,他又不是要徵模特兒,不需要這些資訊呀,我就跟他解釋說我想這個應徵者可能是將之前國家的求職習慣帶了過來,因為在台灣其實很多標準的履歷格式是會要求照片和生日,甚至詢問婚姻狀態等個人訊息,入職後,有些公司內部的員工資料表,還會詢問家庭成員以及他們的年紀工作等資訊,我主管表示這非常的不可思議,即時入職,很多個人隱私公司都不能過問,頂多就是緊急連絡人資訊,更別說只是面試階段。
成功入職後,再來就是適應外國職場的步調,還記得剛到澳洲的某份工作,上班沒多久後,有個同事有點害羞的問我,請問台灣人是不是都很Hard Working?他說覺得我雖然是新人,但做事情效率很快又認真學習,有時候大家都在聊天的時候,我還是會繼續做著手邊的事,不著急的工作,他們可能會想說明天再處理,但我可能會想趕在下班前當天完成,聽到這問題,我其實當下有點困惑,因為我並不覺得自己特別的努力或認真,只是依照自己在台灣的工作步伐,而且因為新工作,還沒上手,我都還覺得自己慢了,效率不高呢,沒想到原來這樣的表現在同事眼中,竟然是非常努力的工作,後來慢慢地觀察,發現大家做事步調和台灣真的有差,說好聽是從容,另一個角度看就是緩慢,平常沒甚麼特別的事或早上剛來,同事們大多會Small Talk,其實也沒特別聊甚麼,多數情況以天氣為開頭,然後再慢悠悠地開始做事。
工作一段時間後,有次和主管閒聊,他說其實我是這家公司第一個打工度假簽證,也是一個來自台灣的員工,當時其實他們很掙扎要不要聘請我,因為他們並不清楚也不確定這一年工作簽證的運行方式,我拿著算短期簽證,也沒有其他當地的經驗,但面試我的主管很有把握地說她覺得我的人格特質很適合這份工作,感覺也可以很融入目前的團隊,所以公司才讓我試看看,在這裡想給海外找工作的人加油打氣,有時候並不是我們不夠優秀,只是缺乏當地的經驗,或者人格特質不符合公司的相處文化而已,總會找到合適自己的地方。
有了澳洲和加拿大的職場經驗後,本來在台灣商業往來的信件可能會預期當天幾小時內,或隔天一定會收到回覆,漸漸的深刻感受到,在國外有時候等上一周或兩周以上都很正常,寄出後馬上都到回應的通常都是自動回覆訊息,告知對方正在放假,幾號才會回來,需要的話請與哪個代理人聯繫的資訊,對於放長假這件事情也不少見,當然不同的公司和職場,可能也會有所差異。
曾經有個比我資深的同事放長假,我需要接手她部份的工作內容,默默地我發現,可能我兩小時內可以完成的工作,他大約會花費半天的時間,能快速調整修改的東西,他也會弄個1小時左右,但主管並不會特別覺得他太過怠慢工作,反而很驚訝為什麼我這麼迅速地完成。
在加拿大工作久的朋友半開玩笑的跟我分享,習慣了這工作步調以後,就離不開了,無法回去亞洲的步伐,但骨子裡亞洲的自己,偶爾還是會擔心是否因此失去競爭能力,對於如何在海外職場上找到個平衡,也是需要不斷的嘗試和學習。